你知道在古早广告业,曾有一种东西叫“长文案”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段表白。
我记忆深刻的一段,是台湾奥美为出版社创作的《我害怕阅读的人》,全文超过1000字,放在今天很多软文都不够1000字,但当时仍作为“广告”成为经典。
作为文案入行的广告人,真心羡慕那时的广告文案。现在,不可能再有“长文案”这种形式。
另一种“长广告”是视频,由于媒介的放开,视频广告不再按秒计费,人们开始创作内容更丰富的长视频广告,早年叫微电影,现在不这么叫了,但意思还是差不多,我们就叫品牌影片吧。
过去三年春节的品牌贺岁长片,犹如2月15日的垃圾桶,充满了被丢弃掉的玫瑰花。没有人看了,极少比例的人能看完一支超过10分钟的品牌长广告。
长广告是如何溃败的,如果仍有执念要怎么做?我们谈谈。
以下、Enjoy:
趋势:“广告”不断被消解
消费者做出的消费决策中,有哪些是被“广告”所影响做出的决策?看了某支TVC,被品牌口号所打动,还是某个创意海报?
当下“广告”的定义不断被消解掉,人们知道某个品牌,决策购买某个品牌,可以通过无数种渠道与形式,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种草、带货是广告吗?很难说。
创造一个高端品牌,塑造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可以绕过广告吗?应该也可以。
比如过去五年崛起的新消费品牌中,有很多就是没拍过TVC,没请过代言人,就靠小红书种草,就靠达人推荐就排起长队。
还有就是,当短视频平台抖音+快手日活超过10个亿,日平均使用时长超过2个小时时,人们太忙了,忙着滑到下一个视频。
我粗浅的认为,在此环境下,广告的价值重新回到“传递信息”的目的。
15秒讲清楚品牌定位,15秒讲清楚双11优惠政策,15秒讲清楚新品核心卖点,这些对于用户来说是增量信息,如果我恰好对扫地机器人感兴趣,我愿意花15秒看完一支扫地机器人的广告。
15秒之内的视频广告,一张LOGO与核心卖点被放大的平面,或许更适合现在的广告逻辑。不得不承认,我们重新回到大众粗鄙化的时代。
回到长视频,长视频的目的是塑造品牌。
从10年前的微电影,到现在的品牌长片,大家拍长视频的目的,从来不是传递某个卖点或定位,而是对品牌的“娓娓道来”,都是需要静下来,沉进去观看的。
这期间出现了一些爆款案例,有的是故事,比如Apple第一年的贺岁片《三分钟》,比如将张大鹏推上知名广告导演的《啥是佩奇》。有的是宣言或情绪,比如B站的《后浪》,还有蔡萌拍过几支长片,这些都在中文社交平台刷屏,成为爆款。
但这些爆款背后,是堆积如山的,几乎崭新,未被观看的品牌长片。今年春节的品牌贺岁片全面溃败,就连开创者Apple的作品也几乎没有反响。
从塑造品牌的逻辑看品牌长片,基本不再成立,因为有99%的可能是没有传播力。
或许,我们应当跳出品牌长片的框架,换一种别的视角理解品牌,在别的视角中,或许能重新发现长广告。
在传播逻辑中,思考“长广告”
长广告做的再好,大家不看,就没有人发现长广告的好。现在再写出一篇《我害怕阅读的人》,大概不会再有任何风浪,更不会刷屏。
行业中有人总喜欢说:“好内容,自然会被传播”。我只能说,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,请定义什么是好内容。
广告内容是商业化产品,必须要求回报,必要要有传播力。
所以要在被传播的好内容中寻找逻辑,寻找好内容的框架,就算是碰运气,也要提高中奖率。
传播逻辑做品牌内容
现在我看到的很多广告,以及绝大部分的长广告,都预设了一种观看立场:消费者一定很爱我们品牌,TA会认真看完这13分钟的广告并产生共情。
实际上,最后都成了品牌自说自话。
进入品牌广告的生产流程中发现,创作者都是先思考品牌,然后站在品牌立场创作内容,最终经过大制作输出了画面精美的10分钟品牌长片。
接下来才开始思考传播问题,没有传播策略,没有话题预设,仍然以投放的逻辑做传播,品牌发布-达人转发-平台投流,没有了,最后总结一下数据,结束。
现在我们倒过来,先想清楚营销目的,TA人群,传播平台与传播策略,然后往这个框架里填充内容。
或许需要一个长视频广告,或许需要明星代言人,也可能是达人内容。在传播框架内创作出来的内容,或许会杜绝自说自话的现象。
先有传播策略,再填充品牌内容。
长广告的事件化
回到长广告,我们发现在长广告案例中呈现两极分化,极少部分成为刷屏案例,绝大部分无人问津,几乎不太存在中间状态。
而在极少数刷屏案例中,内容变成了事件,有些因为刷屏所以成为事件,可能也有一些是有规划的事件逻辑。
长广告这一形式,不管是长文案,亦或者长视频,想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力,要将其纳入事件化的传播逻辑,然后在其中思考长广告的内容表达。
当一个内容成为传播事件,就会成为社交谈资,当很多人都在谈论一个内容时,大众就会产生观看的理由,则会产生更强大的传播力。
“事件”不是一种形式,而是一种结果,这次传播最终成为一种事件,而不是我们要做一个传播事件。
我能想到的,一是传播逻辑前置,在传播逻辑中思考品牌内容;二是用户视角,那些不爱你们品牌,对你们品牌无感的人,为什么要观看,你得给他们一个观看的理由。
跳出广告框架,思考品牌本身
广告的目的是服务品牌,长广告的目的几乎都是塑造品牌,广告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那么,为什么不能跳出广告框架,直接思考品牌本身,是否仍然需要广告,需要怎样的广告?
从传播环境来说,社交平台更多,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小红书、微博、微博……每一个平台都有各自的内容属性与社交关系,品牌比如沉入其中才能获得认同,多元化的平台与形式,意味着做品牌的方法更多,也更复杂。
一支品牌TVC或者海报,在整体传播环境中的使用场景,占比越来越小。开屏广告,信息流投放,话题页置顶,还有吗?
梳理清楚品牌策略,然后去做事情,做项目,甚至做产品,然后基于这些项目再看如何传播,是否需要一支广告,或者一支品牌长片,纪录片,图书等等……让这些广告形式言之有物,掷地有声。
或者或一种视角理解,品牌总是说要跟消费者做情感沟通,情感连接,建立情感不能只靠“说”,而是去做。
塑造品牌从说出来,到做出来的转变。
比如我们假设濒临破产的李宁要发力“国潮”,广告化的解决方案是拍摄国潮广告片,然后投放。品牌化的解决方案是,去纽约时装周国潮走秀,然后基于这个事件做成广告,成为传播事件。
广告本身是手段,品牌才是目的。
总结与展望
不管怎样,我们都已经进入了更多元化的传播时代,现在每年仍有许多品牌做无人问津的长广告,我实在有些遗憾。
去年的春节贺岁片就已经日落西山,今年仍有数十家品牌在拍摄大制作贺岁片,我不理解,为什么大家不反思问题,而寄希望自己能中彩票成为刷屏案例?
作为文案入行的广告人,我当然希望长文案与长视频长盛不衰,我当然希望大众能沉下心理解文字中的复杂情感与韵律,我也当然希望有更多比肩经典文学的长广告案例。
但我们面对的是3秒致胜的短视频,是想不出文案的色情擦边,是无限上滑与双击点赞的傻瓜互动。
所以,能怎么办呢?认清形势,积极应对。
首先,停止做无意义的长广告,除了浪费预算品牌自嗨没有任何价值,最终都会无情的变成社交垃圾。
希望下一个春节品牌能够反思,不要再做只有自己看的贺岁长片了,希望APPLE如果没有好创意,也停止拍贺岁片吧。
然后是怎么做的问题,进入传播逻辑,长广告事件化。
一定不是先确定要做一支长广告,然后再思考怎么做。而是在品牌策略规划中需要一支长广告,或许更能传递品牌价值,再思考怎么做长广告,是长文案海报,还是长视频,是演讲还是微电影或者单纯的宣言。
将长广告内容代入传播策略,成为传播事件中的核心素材,在内容创作之前就要规划好传播策略。比如五四青年节的品牌传播,需要一支品牌宣言,或许有央视的投放资源,然后再思考内容怎么做。
最后,我仍然倡导跳出既有框架,思考“别的”解决方案。
一定要做长广告吗?一定要做广告吗?不做广告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。本质上营销人是做品牌,品牌是最终目的,广告是手段,长广告是手段之一,不要本末倒置。
作为文案背景的广告人与品牌人,我无比怀念人们能读懂长文案的年代,但世界变了,不要再用过去的方法创造当下的社交垃圾。我们不能改变世界,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。
我仍期待未来能看到可以刷屏的,成为经典的长文案,长广告案例的出现。
以上。



点赞(42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服务号

订阅号

备注【拉群】

商务洽谈

微信联系站长

发表
评论
立即
投稿
返回
顶部